close

病害名稱

瓜類細菌性果斑病

英文普通名

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cucurbits

拉丁學名

Acidovorax citrulli (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病徵

苗期受感染時,子葉和真葉初期呈現水浸狀斑點,後為褐色壞疽斑。

胚軸受感染時,可引起幼苗倒伏死亡,易誤判為疫病菌引起。

成株時,植株真葉呈褐色病斑,然相對溼度高時,病斑沿葉脈中肋擴展。

果實受害時,果皮朝上表面出現水浸狀小斑點,逐漸擴大成為不規則的橄欖色水浸狀塊斑。罹病初期病組織只侷限在果皮,內部果肉組織正常,後期罹病的果實表皮常有龜裂現象,內部伴隨腐生菌的入侵使果實腐爛。

鑑定特性

革蘭氏陰性細菌、好氣性、具單極生鞭毛,可在41℃生長,無法利用葡萄糖作為唯一的碳素源,具有解脂作用,

生理生化特性及病原性測定,能引起菸草葉片之過敏性反應,king’s B培養基上為非螢光性,半選擇性培養基WFB68,專一性引子對 SL1/SR1

傳播方式

可殘存於種子內部及表面,成為此病害主要的初次感染源,病原菌於種子發芽時入侵子葉呈現水浸狀斑點,再藉雨水或噴灌之水飛濺,由少數之罹病幼苗散播。在高溫多濕環境下,罹病組織常可泌出菌泥,而為田間重要之感染源。殘留於田間之帶菌種子所長出之自生瓜苗與罹病植株殘體及葫蘆科野生植物等,亦為此病原菌可能之感染源。

致病機制

果斑病菌由氣孔和傷口侵入,而成熟之瓜果表面會被臘質所覆蓋,所以幼果較成熟果實感病。

生活史、病害環

imag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uanYSZ 的頭像
    XuanYSZ

    XuanYSZ

    XuanY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