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病機制
1.物理防禦
1.1.先天性
1.1.1生長型態:直立結構較匍匐結構更不易被病原菌孢子所沉降接觸
1.1.2表皮結構:包含蠟質、角質層、細胞壁木質化或矽酸含量、氣孔密度、厚角細胞等
1.2後天性
1.2.1細胞:乳突抵擋壓器,或形成癒傷葡聚醣、果膠酸鈣、木栓結構等等抵禦病原傳播
1.2.2細胞質:原生質體會消失、細胞質與細胞核變大,細胞質變顆粒狀且濃稠使菌絲崩解
1.2.3過敏性反應:細胞質顆粒化、細胞核往菌絲移動後退化、細胞膜膨脹、細胞死亡
1.2.4組織:形成木栓層、離層、充塞細胞或膠質等
2.化學防禦
2.1先天性
2.1.1植物分泌抑制物:葉表面本身具有分泌物質可抑制孢子發芽
2.1.2植物缺發病原菌識別因子:病原菌無法識別為寄主植物,則不會被侵入感染
2.1.3寄主缺乏病原菌毒質的受器:缺乏毒質受體,植物無法被毒質攻擊
2.1.4植物缺乏病原菌所需營養:植物缺乏所需營養而使病原不能形成侵入構造或無法侵入
2.1.5植物細胞內存在抑制物:植物本身含有大量抗菌酚化物或水解酵素抵抗病原
2.1.6寄主細胞酸鹼度:植物細胞緩衝能力小時容易被病原侵入而動盪pH值至不適合病原
2.1.7寄主組織滲透壓:若植物細胞滲透壓過高則真菌孢子不易利用滲透壓侵入
2.2後天性
2.2.1誘發形成病原菌無法分解之物質:累積果膠質、蛋白質與多價陽離子合成,如果膠酸鈣
2.2.2病原菌毒質被解毒:將毒質解毒或降低毒性導致其無法致病
2.2.3植物合成酶:活化木質素與抗菌素合成時最重要的酶—PAL
2.2.4抑制病原菌酶:利用酚化物抑制果膠分解酵素或病原菌武器活性
2.2.5植物酚類化合物:包含普通酚化物、植物抗菌素及無毒轉化成有毒之酚化物
2.2.6植物釋放有毒氰化物:植物釋放HCN對病原菌的呼吸作用產生干擾
2.2.7過敏性反應:細胞死亡使酚化物累積並氧化成聚合物對病原造成毒性
2.2.8誘發抗病性:包含真抗病性與表觀抗病性